今早与一同事驾车出差,沿着城市的滨江大道行驶。
河岸左侧哥特式建筑特别雄伟壮丽,美得令人窒息。
河的另一侧是川流不息的人流,为生计忙碌的市民对近在眼前的美丽视若无睹。
我和同事心情大好,这才是一个城市的灵魂,也是正常生活应该有的味道。
2年多的疫情,繁忙的工作,让我们的心禁锢太久了。单调、枯燥的生活方式,让我们太想逃离。
前几年,有一句话特别流行。
要么旅行,要么读书,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
旅行对我们来说,有一部分是对现实单调生活的逃离,或许也可以说是对远方不确定性的迷恋。
很多时候,目的地并不重要,只要能享受几天和单调日常不一样的风景就足矣。
特别是你和喜欢的人一同出行,一同吐槽职场的狗血,一同分享生活中的点滴,这就是旅行的幸福。
李笑来曾经说过:相比于旅行,他更喜欢读书。因为他觉得,旅行中碰到有趣的灵魂、获得深刻洞见的概率要远小于读书。
他的这个观点,我很认同。
我是个不喜欢动的人,只要有空闲时间,我更愿意一个人呆着。
看看书,写写东西,与家人聊聊天,陪陪孩子。这是我调节情绪、恢复平和的主要方式。
我对旅行的兴趣主要在于观赏美景、享受美食的片刻欢愉。
旅行过程所需的时间开销对我来说是个很大的心理负担。
法国诗人波德莱尔也是这样的人。
他出生于年,从小他就梦想着去别的国家旅行,然而当他真的踏上去印度的轮船时,竟发现旅途如此难熬,异域的风景也完全不能让他振作精神。
因此,他在船只停靠毛里求斯时就要求返航回国了。
这一类群体有一个专有的名词来形容,那就是“空想旅行家”。
他们不用踏出家门,只需依靠想象力就足够了。
即使旅途中途夭折,他们还是会迷恋着“远方”,甚至终其一生都被港口、码头、火车站这些代表着旅行的场所吸引。
德波顿认为,对旅行的幻想,代表高贵追索者的灵魂,他们从不满足于故乡的所见所闻,尽管他们清楚他乡也并非尽善尽美。
“空想旅行家”代表着一种难得的理想主义,他们目睹现实的妥协,却仍像孩童般怀着理想去看世界。
现代人还是有一种困惑。
走马观花式的跟团旅行,并没有给他们带来多大的乐趣。面无表情的导游、照本宣科的讲解,与学生时代课堂上填鸭式灌输毫无区别。
这些知识点无法对你的生活产生任何影响,无法调动你的好奇心,更不会升华你的灵魂。
因而,如今更流行的是自驾游的方式,约上三两个喜欢的人一同出行。
没有明确的目的地,随性地选择出行路线,这才是真正的“诗与远方”。
但是这很奢侈,你要有足够的金钱,以及更加昂贵的“时间”。
具备以上两样东西,你才会有好奇心、闲情去享受旅行,旅程才能为我们带来更多非凡的认识,拓宽人生的尺度。
其实,我们人生也是一场宏大的旅程,只要你愿意拓宽自己生命的维度,好奇心永远在路上,旅行就给了我们一个探索和发掘自我的完美机会。
还有一个重要的知识点能够让我们更好地享受旅行。
大自然永远是完美的旅行目的地。
英国桂冠诗人华兹华斯自称“童年中有一半的时光是在山野中奔跑嬉戏”中渡过的。
陶渊明大部分诗歌都在描写自然景物,如雏菊、夜莺、云雀等等。
为什么诗人们会把自然界中这些平常的景物看得这么高贵呢?
原因很简单。
诗人们深刻理解:自然界中的景物可以矫正和治愈城市人“倍感困顿”的心灵。
现代人的焦虑太多了:
城市的拥挤和污染;所处社会地位的焦虑;对他人成就的羡慕;不断膨胀的欲望……
而大自然的美丽瞬间,能够帮助我们调节情绪、缓解压力或苦闷,让我们找到内心的善。
亲爱的读者朋友,如果你感觉心情烦闷,心结难开,那就踏上一场亲近自然的旅程吧。
这是疗愈心灵、找回宁静的完美方式。
每天进步的金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