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画中,有你最想看到的老兰州记忆

从年的第一幅《甘肃易帜》算起,在不到10年的时间,73岁的“老兰州”王鸿庆已经创作了幅老兰州系列画作:消失的钟楼、街头卖桂花糕的小贩、结冰成桥的黄河、建国初的小西湖……他以大胆创新的绘画技法,用特有的中西融合的笔法,“定格”历史,以如史诗一般的画风,勾勒出了一个“百态”的老兰州。重要的是,这个数字还在一天天的增加。▲建国初的南关城楼▲以前的兰州车站▲中山桥▲中山桥白塔山一带的市场▲老金城关60岁那一年退休的时候,王鸿庆就坚定地知道,在以后的日子里,再没有什么事比他画画要紧了。王鸿庆是学热能工程专业的,上世纪60年代初从学校毕业后被分配至西北电力建设局第一工程有限公司,从一名技术员到高级工程师,用他的话说,“前半辈子就搞了技术了。”就在他退休没多久,曾有一家香港财团找上门来,要他“出山”继续搞他的“热能专业”。多年前,王鸿庆发表了一篇专业论文,这篇论文在专业领域里颇有影响,这应该是王鸿庆此生最大的专业成就,那个香港财团就是冲着此找来的。“我当时的第一个想法是,那我的画怎么办?”60岁后画画这是王鸿庆早已坚定的信念,不会因为任何“诱惑”而动摇。画画是他从小喜欢的,虽然在他的家族里没有出过什么正儿八经的画家,除过自学过画画的爷爷之外。王鸿庆家是抗战时期从河北沧州来兰州落户的,他的爷爷年轻时是一个镖师。记忆中他第一次拿画笔大概是在三四岁左右,已经记不清是碳条还是铅芯,先是在地上画,画得没处画了,就上了墙,家里的水泥墙被涂得“面目全非”。这一次“涂鸦”的结果是挨了母亲的一顿打,而后还得把墙擦干净。“那个印象深得很,(我)边哭边擦。”两鬓斑白的年岁,回首幼时趣事,王鸿庆亦如孩童般乐了。“也有长脸的时候,记得4岁的一个夏天的午后,爷爷在院子里的躺椅上打盹,一旁的我便偷偷画下了爷爷,这画让爷爷很是惊喜,他还把画拿给大院子里所有的人看,都夸说好。”▲木刻作品《黄河明珠》王鸿庆最初在甘肃画界崭露头角是在年。彼时,王鸿庆参加“西北五省区版画联展”,其所创木刻作品《黄河明珠》在展出后受到好评。该画后由中国军事革命博物馆收藏。以清末民初为时间轴,以重要的历史节点、民俗、世相、老兰州人、老兰州的交通状况等为内容轴,王鸿庆逐步明确了老兰州系列画作的坐标轴。“小时候我家住在广武门附近,那里曾有一个蓄水池,池子四周有墙,墙的中间有个木栅栏的门,还有一个老头看门。谁家要用水,就去找老头,他拿钥匙给你开门。蓄水池在的时候,我还小,但我的邻居家的大一些的男娃娃,一到夏天,总是偷偷地翻墙进池子里游泳。”王鸿庆心中藏着很多这样的生活场景,后来这些都成了创作老兰州系列的源泉。王鸿庆的老兰州系列多是描绘琐碎的生活和普通老百姓的,这是因为在他看来在这些庸常中蕴藏着一种精神——它既是沧桑历史,也是生生不息的顽强生命。幅老兰州系列画作,王鸿庆只卖过一件,“我的老兰州从不卖,唯一卖的作品,只因为藏家是我最好的朋友,买是出于收藏,但即使如此,我还是像失落了什么……”“这多幅画,你不卖,准备怎么办?”时不时就有人这样问王鸿庆。“我曾想着捐赠,后来又一想捐赠了的话,多会被束之高阁,偶尔会展一展,这不是我想要的结果。我想要这些东西能常年展出来,即使一次不能全部展出来,也要轮流着来。我现在的心愿就是利用其它时间接一些商业性的活,攒些钱,然后租个地方陈列我的这些东西。”文丨兰州晨报/掌上兰州首席记者雷媛图丨王鸿庆提供编辑丨张海龙新闻多看点七里河区新增一所“重量级”中学!西北师大附中将建兰州西站校区中央财政下达1.05亿元,重点扶持甘肃省这项建设(附分配表)新区动态丨来围观!兰州新区这条高速路啥来头,究竟咋建?


转载请注明:http://www.dberzdwt.com/awkzyj/5548.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35881号-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