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年亏损的茅台酒厂是如何成长为年收入千亿

这里,首先要区分一下“茅台酒”和“茅台企业”这两个概念茅台酒这种酱香型白酒,历史是非常悠久的。早在唐宋时期,贵州北部一带就已经被外界称为“酒乡”。在这酒乡之中,数茅台村所酿的白酒最为醇香甘洌,名气最大。到了乾隆年间,茅台镇成为贵州最大的食盐集散地的时候,当地就已经有了众多有名的酱香型白酒品牌,比如茅台烧春、回沙茅酒,等等。但是,茅台作为一家企业,它的生命开始于新中国成立后。年,茅台酒厂正式创立,第二年投入生产。对于过去而言,这是一次延续——古老茅台酒的工艺因为酒厂的成立而得以传承;对于未来而言,这是一次新生——茅台企业作为中国经济发展史中的一个独特的个体,自此开始了它的“千亿成长之旅”。如果你拉一条时间轴,站在当下时点观察茅台这家企业从诞生以来的年收入变化,会发现一个挺有意思的事情:从正式投产到年收入突破一亿元,茅台用了36年的时间;从年收入破亿到年收入破百亿,这中间过去了20年;而从这里再到年底正式迈入千亿集团,茅台仅用了12年。在这三个阶段里,茅台年收入上升的台阶以十倍的速率提高,而登上台阶所用的时间却在飞速缩减。这背后有什么样的故事?接下来,咱们就分别来看一看,茅台在这三个阶段中经历的那些“关键时刻”。先来看看,第一个阶段,也就是茅台公司收入破亿之前的故事。在这一阶段里,其实茅台有过长达16年的连续亏损。所以这里我们重点扒一扒,茅台是如何扭亏为盈的。时间拨回到年,茅台酒厂来了个新厂长,叫周高廉,他在调任到这里之前是仁怀县的县长。周高廉这次调任,是带着省里的死命令来的——必须扭转茅台酒厂此前连续15年没有完成生产计划的局面。要知道,那一年国家下达的茅台酒生产计划是吨,而8月周高廉到任时,才完成吨,也就是刚过一半。要在剩下的4个月内保质保量完成任务,可以说是“时间紧、任务重”。周高廉提着行李下车,扑面而来的是一股猪粪和牛粪味。他跟副厂长邹开良细致摸排了茅台酒厂的情况。当时,这里生产设施落后、技术骨干缺乏,生产管理几乎陷于停顿;并且,厂区蛛网乱结、脏水遍地,酒糟乱堆乱放,到处是猪圈牛圈。一个酒厂里,怎么会有猪圈牛圈?这其实是个历史遗留问题。在六十年代,酒厂工人们为了不挨饿,在厂里自建了个猪圈、牛圈。这些年来,酒厂自己养的猪和牛给职工们的碗里添了油荤,“牵涉利益很广”,因此这些猪圈牛圈在酒厂的地位也很稳固,成了“钉子户”。周厂长和邹副厂长做了个决定:从环境整治入手,先快刀斩乱麻地拆掉厂里的个猪圈、牛圈,让工人们回归生产,聚焦到酿酒上来。以此为起点,接下来就是趁热打铁抓生产。他们启动了陷于停顿的新厂房,新投产了吨高粱;并鼓励老酒师、老工人献计献策,集思广益增产量。


转载请注明:http://www.dberzdwt.com/azyjjg/5533.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35881号-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