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读书会元宇宙时代的阅读生活与全民写作

一个中国人画的《资本论》

时间:12月24日(周五)14:00

地点:哔哩哔哩

嘉宾:戴敦邦(画家)、沈嘉禄(作家)、马尚龙(作家)

戴敦邦除创作《红楼梦》《水浒传》《金瓶梅》《聊斋》《西游记》《道德经》等经典形象外,还将马克思的《资本论》创作成画册,天创作60幅巨作,实现了一个中国画家半个世纪的夙愿。他多次捧读《资本论》,多处找寻资料,常常是凌晨三点半就起床构思与创作。一个中国画家为什么要去画《资本论》,其中又经历多少常人无法承受的困苦艰难?讲座现场,戴敦邦和沪上两位作家、也是戴先生“铁粉”的沈嘉禄和马尚龙,将为你讲述这一切。

紫禁城遇到摄影术:灵韵、世俗与现代中国的视觉文化时间:12月24日(周五)19:00-21:00

地点:腾讯会议(ID:)

主讲人:梁君健(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晚清民国时期,紫禁城从功能性的政治建筑转变为纪念性的历史建筑和文博单位。在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紫禁城的功能变迁与现代摄影术的文化实践相互交织,影响着紫禁城建筑空间和意义空间的重构。通过对这一时期与紫禁城相关的人类学摄影、旅游摄影、新闻摄影三类摄影实践的考察,可以发现摄影术一方面消解了紫禁城作为皇宫秘境的灵韵,将其转变为世俗的、荒芜的、被占领的空间;另一方面,又以人类学和新闻学的方式使紫禁城转变为文化景观和民族象征,从而赋予了紫禁城新的灵韵。在此意义上,摄影不仅仅是一种消解旧的灵韵的媒介,它也可以产生和重构新的灵韵。

德勒兹的“抽象机器”时间:12月24日(周五)19:00-21:00

地点:腾讯会议(ID:)

主讲人:李科林(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抽象机器”是德勒兹后期理论中的重要概念,他在《千高原》中以“抽象机器”取代了《反俄狄浦斯》中的“欲望机器”,尝试着从人的被动性生成中分离出主动的逃逸线。在《反俄狄浦斯》中,德勒兹以机器比喻生产的自动性,以欲望填充生产的内在动力,综合二者以“欲望机器”说明个体在社会中的存在状态。相对应地,“抽象机器”则是指明了欲望机器在社会生产之中的绝对过剩现象,“抽象”表现了不合于形式的纯粹质料,“机器”则转向了新形式的诞生。在本体论的角度下,“抽象机器”以永恒的流变性抵抗存在的凝固性。在生机论的角度下,“抽象机器”以经验的内在性反对理念的超越性。德勒兹通过这一概念探索消解生命与机器之间对抗的可能性,也意在回应始终萦绕于“解域”极限之上的疑问。而透过“抽象机器”所展开的生命主动性的探讨,不仅是德勒兹晚期哲学的主题,同时也构成了当代法国哲学发展中的重要动向。

纸上功名:从《寒门子弟上大学》看教育与正义时间:12月24日(周五)19:00-21:00

地点:腾讯会议(ID:)

嘉宾:田雷(华东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黄灯(学者、非虚构作家)、郭菲(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助理教授)、吴秋翔(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讲师)、岳颖(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

“录取不等于融入。”这句话被《寒门子弟上大学:美国精英大学何以背弃贫困学生?》一书频频提起。当贫寒学子披荆斩棘敲开大学校门,并不等于从此开启人生“逆袭”的标准剧情。更真实的情景是,打开这扇门,眼前仍旧是一条充满未知的道路,有的人会自此青云直上,而有的人则在不断跌倒中渐渐自暴自弃。是什么造成了这种分别?此次沙龙将邀请来自不同学科的多位嘉宾,从《寒门子弟上大学》一书谈起,围绕教育与正义的议题展开相关讨论,并将其置于更为宽广的社会、历史视域中加以比较、思考。

《图像百年上海设计》:回望百年上海设计的历程

时间:12月25日(周六)14:00

地点:哔哩哔哩

嘉宾:赵蕾(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设计系副系主任)、姜庆共(平面设计师)、汤惟杰(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

《图像百年上海设计》收录了来自年金秋刘海粟美术馆举办的“百年上海设计”展,以丰富的层次及角度回望从19世纪末至21世纪初“上海设计”起步、发展、变化的状态记载,完整展示了20个“上海设计”故事主线和50个词条。本次分享会与新书出版同行,意在让读者了解“上海设计”发展的基本历史轨迹。

大众喜欢什么样的考古学?——两代考古人的公众考古探索时间:12月25日(周六)15:00-17:00

地点:“单读”


转载请注明:http://www.dberzdwt.com/azyjjg/5393.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35881号-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