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是改编自十九世纪法国国宝文学大师巴尔扎克的作品《幻灭》,且片长有两小时半,但《巴黎梦想家》却丝毫不会让人感到漫长。就像许多年少得志然后失志的主人公,吕西安的故事从一开始我们就知道了结局,问题是在于:
是什么让这位心怀文学梦的青年从乡下来到首都巴黎后性格大变,并逐渐迷失在纸醉金迷并失去一切的?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来往船只皆为名利,这些事情我们都知道了,教育小说我们也读了不少,我们看着一个又一个如白纸的主人公进入酱缸般的城市,在灯红酒绿下受到挫折,然后融入其中,或者成功,或者失败。
在巴尔扎克之前,我们甚至就可以从在巴尔扎克之前的卢梭夫子自道之《忏悔录》里,读到出身不如他人,渴望进入上流社会,赢得公爵夫人欢心,却又同时憎恨上流社会虚伪的矛盾心态。
毕竟,如果可以优雅活着,吟诗作赋,为夫人沙龙座上宾,谁想要满头大汗,弄脏双手,为王宫贵族俎上肉呢?
但是《巴黎梦想家》即便也像是教育小说,所谈论之内容,确实有些超出如此的地方,这是一个关于一个具有一半贵族血统,为赢得贵族夫人爱情,一同前往巴黎,却因为不懂首都时尚与举手投足,导致被原本迷恋他的夫人给疏远的文学子弟吕西安的悲惨故事。
然而这只是一个开始。
故事的转折点在于,当他发现自己在家乡宝贝的诗集在首都这个文化丰富之地一文不值,而书写这些诗集的他更是一无是处时,崩溃的他因缘际会进入了一间左派报社,在这间报社里人们不写文学,而是写评论,无论是对于书本的还是对于剧场的,又或者是对社会的。
写文学没什么稿费,因为根据使用者付费原则没什么人想看太纯的文学,人们感兴趣的是具有时效性的八卦,是具有时效性的情报,因此写这些才有市场,才有使用者付费,因为有人看就有广告商赞助,就是这么简单。
如此说来,评论是三流文体吗?一部小说、一出戏剧、一个政策、乃至于一部电影都需要多少的生命酝酿?一年?五年?十年?其篇幅又有多长?一万字?十万字?百万字?
那书写一篇评论又需要多久?一小时?一天?一星期?一个月?而评论的篇幅又能够多长?一千五,三千字,六千字?甚至一万字?无论如何这中间具有某种不对等关系,评论所需的成本必然小于小说、戏剧、政策、电影等时间,因为评论的其中一个使命就是让这些不同的「作品」在影响受众(读者,观众,大众)前先被影响。
在理想状态下,评论可以让人对一部作品感兴趣,当然也可以反过来让人对一部作品倒胃口,这不只是简单地说好或说坏,因为你也可以赞美一部作品赞美到让读者其倒胃口,如同你可以批评一部作品批评到读者对其有好奇。
事实上,评论并非由字面上那般客观描述即可,评论必须像它所评论的小说一样勾起读者想像,也必须如它所评论的电影一样产生幻境,并且如其所评论的政策一样具有影响,于是片中吕西安渐渐发现其中的荒谬,为了让一部作品被注目,出版社必须付钱雇人去写好评论。
这并不奇怪,但奇怪的是出版社也必须付钱雇人去写坏评论,为何要这样做?
「没有笔战,就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