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月10日,由《探索与争鸣》杂志社主办、上海师范大学数字人文研究中心承办的“数字历史如何成为可能:理论、路径与实践”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师范大学光启国际学者中心召开。来自南京大学、四川大学、云南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探索与争鸣》杂志社和上海师范大学的数十位学者,通过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展开了热烈的学术讨论。此次研讨会既是《探索与争鸣》杂志社所举办的“全国优秀青学术年度论坛”第十讲,也是上海师范大学数字人文中心成立以来举办的首场学术活动。会议现场理论探索首先,南京大学历史学院的王涛教授进行了题为《历史书写的数字化转向》的报告。王涛教授总结了自己在研究过程中的认知变化,从最早认为数字史学仅仅是一种方法,到近期发现数字史学促成了新的数字生产转型、能够改变学者们的思维方式和问题意识。他认为数字人文带来的这些改变,对历史研究乃至整个人文学科的研究都产生了影响。王涛在接下来的报告中重点探讨了两个问题:即数字史学中的数字化转型与史料外延的改变,以及跨学科与研究方法的改变。他认为,这个时代正如德国学者茂尔所言:“没有什么东西是不能进行数字化的”。年,国家图书馆将亿条公开发表的微博进行了收藏,这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显示了史料的形态其实是多元的。可以想象,这亿条微博在被收藏之后,就可以进入未来历史学家的研究视野当中。随着数字化的发展,史料的外延在扩大,历史学者也越来越可能实现“史料自由”。数字化技术也擅长将不同类型的史料进行关联。对此,王涛以一项美国历史早期政治意识形态的研究为例进行了讨论。在该研究中,研究者将图书馆借阅材料、借阅者身份信息、选举报告中的借阅者政治立场等几种材料结合起来。研究得出了一些有趣的结论,如美国早期民主共和党人的意识形态偏向于孟德斯鸠、卢梭等思想家,而联邦党人者认同休谟、伯克等人的理念;两党人阅读对象的范围非常广,但如果对其阅读网络结构进行勾画,则可以发现两党人彼此之间虽有疏离,但又被一些阅读的内容和对象勾连在一起。这本来是很复杂的意识状态,但借助数字化方法可以进行清晰的描述。王涛也指出,数字化不一定就是好的,有“硬币的另一面”。有时有了数字化的材料之后,我们也许会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