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凌未名
排版:凌未名
你好呀,我是未名!
博主一个唐安妮曾经分享了自己的经历。有一天,她的朋友约了她吃晚饭。
她问:“大概是几点。”
朋友说:“到时再看,反正有一天的时间。”
她委婉地表示:“我最多只能抽出3个小时的时间。”
对方回道:“你每次出来都是以小时来计算,我们那么久没聚了,一天的时间总要的吧。”
这时,她想到了时间颗粒度的问题,她之所以写作9年,有了爆发式的成长,都是因为自己的时间颗粒度小。
知名企业战略顾问刘润说:“越是那些自律的牛人,时间颗粒感越细。”
纵观身边那些自律达人,以及已经拿到成果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性——缩小自己的时间颗粒度。
[心]
01时间颗粒度越小的人,越自律“时间颗粒感”,是刘润在得到专栏里提到的一个概念。
指的是:一个人安排时间的基本单位,可以分为:分、小时、天等。
换句话说,就是你做一件事时,用到的时间单位。
比如:
王健林的时间颗粒度,大约是15分钟;
比尔.盖茨的时间颗粒度,大约是5分钟,而一些简短会议,则是以秒数去安排。
看到这里,是不是觉得他们对于时间的把控过于严苛了。
但也是因为这样,他们才能赚到别人一辈子都赚不到的财富。
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财富。
我记得我刚开始接触手账的时候,非常不理解,那些时间管理达人,为什么会在手账本上划上。
我觉得那样紧凑的时间刻度,让我感到窒息,没有喘气的空间。
但此时才真正明白,他们是在修炼一种能力——把时间颗粒度缩小、提高效率的能力。
所以,他们比很多人都要自律,比大多数人更能掌握自己的人生。
时间颗粒度,让你的时间看得见,也让你真正成为时间的朋友。
[心]
02找到自己的时间颗粒度,提高掌控力从未做过时间管理,或从未复盘过自己的时间安排的人,是不清楚自己的时间颗粒度的。
就像那句话说的:“没有复盘,就没有发生。”
试想下,一个人每天都浑浑噩噩、随波逐流,他又怎么会知道自己的时间用在了哪里。
所以,首先,你要做的不是缩小自己的时间颗粒度,而是先找到它。
比如:你吃一顿饭用多长时间;写完一篇文章用时多久?
如果3天写完一篇文章,那你的时间颗粒度就是天。
然后,当你找到了你的时间颗粒度后,你要想的是,这个颗粒度是否可以切割得更小。
比如,你原来3天才能写完一篇文章,有什么办法可以缩小这个时间,有没可能做到几小时就完成?
当然,不同的事件,对应的也是不同的时间颗粒度,我们不能一概而论。
我们能做的,就是找到它,然后尽可能地缩小它的单位。
当我们的时间颗粒度越来越小、越分越多,我们对于时间的掌控力也就越来越高,也会更加明确知道,时间去了哪。
[心]
03运用好时间颗粒度,让自己爆发式成长有人说,每个人的时间颗粒度都不一样,我们也不能完全脱离人群只管自己,这时要怎么办呢?
这是个很好的问题。
但我们也要知道,时间颗粒度只是相对于时间管理而言,它的目的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提高效率,不要浪费时间。
所以,在时间颗粒度的运用上,有一些方法分享给大家:
1、理解别人的时间颗粒度
时间颗粒度会随着人事物的变化而变化。
比如:我们在做一个项目策划案,你预计的时间是2个小时内完成,但和你对接的同事,却因为各种原因拖了半天的时间。
这时你不能用你自己的时间颗粒度,去要求别人和你一样。
理解,是成事的基本条件。
2、缩小自己的时间颗粒度
我们不能要求别人,但是可以把控自己。
比如:你以前写一篇文章需要1天的时间,但是你可以通过日更、精进写作技能、提高素材收集能力,来缩小你的时间颗粒度,把写文的时间缩小到2小时。
当你越来越强,你的时间颗粒度就会越来越小,能做的事也会越来越多。
写在最后
我们常常惊叹于那个极度自律的人,可以做非常多的事,并且还能把事做好。
其实,只要你也开始修炼自己,你也可以做到。
找到自己的时间颗粒度,运用好自己的时间颗粒度,尽可能地切割到最小,让自己快速迭代成长。
共勉!
作者介绍:
一边在岗,一边折腾自媒体的80后
专注个人成长和阅读写作,践行内外兼修
最大的愿望,是可以按自己的意愿过一生
往期精彩内容:
那个写作9年,存款7位数的女孩告诉我们:成功需要不断释放价值有这6种特质的人,一定要做自媒体35岁,面临职场危机,顿悟了:聪明的人都在做这件事你的每个
我都当成了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