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慈善北京中科在行动 http://nb.ifeng.com/a/20180427/6536099_0.shtml开始前先给大家讲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战国时期有名叫塞翁的老人,他养了许多马,突然有一天其中一匹马走丢了,邻居们安慰他的时候他却说:““这怎么就不能是一件好事呢?”结果没几天走丢的马不仅自动回家,还带回了一匹骏马。邻居们都前来祝贺他们一家,可这时塞翁又说:“这怎么就不能是一件坏事呢?”过了一段时间,塞翁的儿子在骑马时,从马上掉下来摔得大腿骨折,赛马又在别人安慰他时说:“这怎么就不能是一件好事呢?”不久,匈奴兵大举入侵,青年人被应征入伍,塞翁的儿子因为摔断了腿,不能去当兵。入伍的青年都战死了,唯有塞翁的儿子保全了性命。“塞翁失马”的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好事和坏事不一定是相对的,也可能互相转换,是福是祸全在一念之间,其实有一个著名的论断刚好说明了这个观点。山东省惠民县孙子兵法城内的塞翁失马成语故事浮雕史华兹论断的“幸”与“不幸”美国管理心理学家史华兹,提出了一个论断“所有的坏事情,只有在我们认为它是不好的情况下,才会真正成为不幸事件”,这被称为“史华兹论断”。史华兹曾经讲过一个故事:两只小鸟在天空中飞行,其中一只不小心折断了翅膀。无奈,它只好就地栖息疗伤。而另一只小鸟一边独自飞行,一边在心中惋惜,觉得伙伴受了伤,太不幸了。可是它没有注意到,不远处一个猎人正在举枪瞄准它。最后,这只本以为自己很幸运的小鸟惨死在了猎人的枪口下,而它认为不幸的小伙伴在养好伤后继续出发了。史华兹想表明,“幸”与“不幸”并不是绝对的,每件事都有两面性,我们遇到不好的事,要善于从中发现积极的一面,通过这个过程,能调节我们的心态,进而让我们有信心去扭转那个“不幸”的事件。世上的人事物都没有绝对“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句话出自著名历史小说《双城记》当中。乍一听好像挺奇怪,这到底是最好的时代还是最坏的时代呢?难道最好和最坏还能并存吗?是的,就是有可能并存,因为不管多好的时代,它都可能隐藏着无法预料到的危险;不管多坏的时代,它都可能隐藏着无法预料到的转机。我们不能一叶障目,必须要展开自己视觉的“触角”,多角度看待。有一个古老的寓言故事:一位农夫他有两个罐子,他每天都会挑上他们去山那边接水。但其中一个罐子是坏的,会漏。每次,那个完好的罐子总是能装回满满一罐子水,而坏罐子在回家的路上总是漏很多水,到家时仅仅剩下半罐水。坏了的罐子总觉得很对不起农夫,它对农夫说:“我很不好意思,因为我的缺陷,你每次都只能得到半罐水,你的劳动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农夫笑着对它说:“下次挑水回来的时候,别只顾着悲伤,看看路边的景色。”当农夫又一次挑水回来的时候,坏罐子发现自己又开始漏水了,他想起农夫的话,就朝下看了一下。于是,它看到了它的身下开满了美丽的鲜花,花瓣上的露珠反射着阳光,格外美丽。农夫说:“就是因为你每天的灌溉,花儿才开得这么漂亮啊!不要拘泥于过去的悲伤,看看未来吧,这一片草地都因你而美丽呢!”这个世界不存在纯粹的“幸”与“不幸”,唯一的区别在于我们怎么去看待以及运用。“时间轴思考法”摆脱悲观心态人生是一趟漫长的旅程,我们经历的每一个瞬间,都只是时间长河上的一个小点,当我们处在那一个点的时候,当下经历的那件事对于我们来说可能比天还大。但时间是流动的,不会一成不变,我们的“幸”与“不幸”也不会一成不变。所以,我们要学会运用这一点,来调整心态,摆脱悲观,从“不幸”中看到“幸”的一面。在艾菲老师的《直面本质》这本书中提到一个有趣的游戏:我们把人生的长河比做一个无限长的时间轴,A是人生的起点,B是人生的终点,如下图所示,假设某一件不幸的事发生在A1点,那么如何找到“幸”的那一面呢?站在时间轴的终点上假如某件事发生在时间轴的A1处,想象我们的人生快要结束的时候,我们站在时间轴的终点上,再来回望A1处的事。现在的年轻人,普遍比老年人焦虑,难道我们的处境比那些时日无多的老年人还难吗?并不是吧,我们还要大把的时光,但我们过得却没有他们悠闲自在。那是因为当我们的生命达到终点的时候,很多事情都是过往云烟,变得无所谓了。其实,从一个很有趣的东西上就能看出这一点,就是墓志铭。很多名人的墓志铭都特别值得思索,比如:科幻小说家亚瑟·克拉克的墓志铭是:这里埋藏着亚瑟·克拉克。他一直没有长大,却从未停止过成长。《红与黑》的作者、法国小说家司汤达的墓志铭是:米兰人亨利·贝尔安眠于此。他活过,写过,爱过。伏尔泰的墓志铭是:“他的身体存放于此,思想遍布世界。还有著名的女皇帝武则天,她的墓碑是一块“无字碑”。这些人,无一不是历史中响当当的人物,都在自己的位置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可是当他们死去的时候,留下的,也只是简短的一句话而已,甚至连一句话都没留。难道他们的人生不值得被书写吗?不是的,而是那些丰功伟绩,在繁华散去过后的弥留之际,根本不重要了。我们一生中会经历很多事,苦的甜的,快乐的悲伤的,每一件都牵动着我们的情绪,但当时间流逝,这件事已成过去式的时候,其实不管它是好事还是坏事,都已经不那么重要了,值得被我们记住的,也就那么区区几件事而已。大部分事情,即使当下觉得比天大,其实也并不值得永远被记住。站到更远处假如某件事发生在时间轴的A1处,想象这件事已经过去了五年,甚至十年,到了A2处,我们再来回望A1处的事。如果我现在问你,你记得五年前的今天你在何地,做着何事呢?你是不是能立刻回答出来?如果能的话,那我再问你,那十年前的今天呢?我想,除非今天是你生日,你能回答出这个问题,如果只是一个普通的日子,那么你肯定不会记得。我有一个女性朋友,几年前她刚刚毕业,留在了大学所在的大城市里,整天忙着找工作,最多的时候一天要跑接近10个面试,累到无以复加。可就在这个关键时刻,她的大学同学兼男朋友对她提了分手,因为男朋友要回老家去,不在这个大城市发展。这姑娘,本身是有实力的,但可惜是个恋爱脑,遇到这么一出,她的计划全被打乱了。她伤心过度,也不再着急找工作了,整天呆在家里痛哭,有一个很好的工作给到她机会,她都因为太悲伤而放弃了。几年后的现在,我碰到过她一次,又聊起这段往事,她简直后悔到捶胸顿足,说这辈子一定不能为了男人再放掉任何一个机会了。其实这是个很简单的道理,在你为当下的事情而烦恼的时候,想一想五年后、十年后,你还会记得这件事吗?根本就不会,因为这件事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人生中的每一天都会发生很多事,有些事是需要我们去铭记的,但更多的,则是那些过眼云烟般的事,过了就过了,别为它费太多心思,不值得。站到极远处假如某件事发生在时间轴的A1处,想象这件事已经过去了很久很久,都超过时间轴到了B2处,可能是百年之后了,这时我们再来回望A1处的事。地球诞生已经超过45亿年,人类诞生也已经超过上千万年了,这么长的时间里,我们每个人身上发生的每一件事,其实都比尘埃还要小,比浮云还要轻。特别是在网络空前流行的现在,不管多么爆炸的新闻,用不了一个月,甚至都用不了半个月,只要一周的时间,身边已经没有多少人会提起了。当我们特别在意一件事的时候,想象一百年后的今天,我们的后人聊起我们的时候,他们会讲到这件事吗?如果不会,说明这件事在现在,就根本不值得我们一再去纠结。退到时间线外假如某件事发生在时间轴的A1处,这时候我们让自己彻底离开时间轴,以一个局外人的身份来看待这件事。“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从来不是一句空话。当我们是某件事的主角,很多时候是没办法客观来思考的。只有让自己离开这件事,退出整个时间轴,我们才能审视整件事的来龙去脉,甚至能看到我们的过去和未来。到这时候,会发现那件一直困扰我们的,感觉比天还大的事,只是我们整个人生中,一个毫不起眼的小点,往后看,它不是我们人生的终点,往前看,它也不会影响到我们以后的生活。那么我们这么在意它干什么?放掉就好了啊。人生很长,美好的事数不胜数,那才是值得被我们记住的,而不是一心抓着这件掀不起任何波澜的小事。拉长时间线假如某件事发生在时间轴的A1处,那么我们不要把B当做人生的终点了,而是把我们的人生持续拉长,目光要看得更远。很多人会对一件事感到悲观,就是觉得它会对自己产生很大,且不可消除的影响,这就是目光短浅的坏处。就像高晓松的名句说的“这个世界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与远方。”我们的人生路是很长的,不要因为眼前的一点点小事情,而阻碍自己去追寻更好的生活。我读大学的时候,班上有个同学给我讲了一件她身上一个很奇妙的经历。其实我们的大学不算很好,那个同学高中时算是班上排名靠前的,考上这个大学纯属高考失利。高三毕业的暑假,她一直处于很消沉的状态,悔恨于自己的发挥失常。然后在临近大学开学的时候,她决定出去散散心,于是跑到云南的一个小山村里,那里很偏僻,而且住的大多的上了年纪的老人,她在那里住了一周,感觉看开了许多。她跟我讲,那些老人虽然上了年岁,甚至有些行动都不方便了,但他们非常开心,在那个偏僻的山村里,没什么生活的压力,即使过得比较清贫,但他们就是很知足的状态,不会要求很多。我同学她说,其实自己的高考失利放在眼前看确实是非常值得难过的事,但它并不能代表什么,以后的人生仍然需要脚踏实地地走,并不是考了好大学就能一步登天。当我们的人生足够长的时候,眼前这些事都不值一提了。我们需要知道很多年以后我们想要什么样的生活,而不是目前想要什么样的生活。写在最后其实一件事到底是好还是坏,很多时候并不取决于事件本身,所谓“物极必反”,时间是永远不会停止的,世界也是每分每秒都在发生变化,一件事也不可能永远是好或者永远是坏,得看我们自己看待事情的角度和心态。运用“时间轴思考法”能有助于我们用积极的眼光看待事物,进而转变我们的想法,从“不幸”中看到“幸”的一面。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知道在这个所谓荒谬的世界里,幸福其实一直在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