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教育不等于放手教育
“快乐教育”的创始人斯宾塞对于这种教育理念解释为,“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成为一个快乐的人,教育的手段和方法也应该是快乐的”。
这里我们需要注意,其强调的是让孩子在快乐的状态下学习成长,而不是一味地对孩子放任的、顺其自然地“放手教育”。
网上看到一个案例,一位母亲抱怨儿子已经上六年级了,马上就要“小升初”,由于从小给孩子的就是“快乐教育”,从没有给孩子报过兴趣班,想做什么都支持,导致现在孩子在学校屡屡闯祸,整天不好好学习,家长和老师都很头疼。
这位母亲所认为的“快乐教育”,其实是“放手教育”。
在最该打磨的年纪,选择了放纵,孩子变成了一个不守纪律、成绩不好、成天闯祸的“问题学生”,此时幡然悔悟,想要改掉他的坏习惯,却发现早已无从下手。
因为打磨孩子要趁早,一开始孩子像一张白纸一样,因为母亲的放手式教育,这张纸上落下了很多“污点”,此时在想清楚,无疑是项艰难且耗时非常长的工程。
在儿童教育中,最怕的就是“孩子还小,等他长大些吧”。但其实,孩子还小的时候,大脑正在高速的完善,正是培养他三观的最佳时机。
在这关键时期,如果家长不作为,让孩子跟随爱玩的天性“快乐成长”,最终只能错过最好的教育时机,反而害了孩子。
不逼孩子一把,你永远不知道他有多优秀
郎朗大家都很熟悉了,我国首屈一指的钢琴演奏家,曾被美国《芝加哥论坛》称赞为“这个时代最伟大的年轻音乐家”。
前段时间的电影《外太空的莫扎特》提到了郎朗的成功,除了自身的天赋以外,也离不开一直“逼迫”他前行的父亲。
从3岁开始学琴,被父亲要求每早5点45起床练琴,绝不允许赖床;中午也不休息,一直练到下午去上学;放学后除了吃饭写作业,还是练琴。
如此高压的学习模式,郎朗多次想要放弃,却被父亲厉声制止。
他也曾怨恨父亲的不通人情,但是依旧咬牙坚持下来,最终凭借精湛的琴艺收获无数大奖,成为了我们现在熟知的钢琴王子。
多年后重提往事,他对于父亲逼自己练琴的经历只剩下感谢,他明白若不是父亲的“逼迫”,即使他有再高的天赋,而没有的勤奋练习,只会是下一个“伤仲永”。
人都是有惰性的,孩子自然也不例外,若没有父母的督促,他们很容易在短暂的快乐中迷失自己。
无独有偶,曾经火遍全网的00后奥运冠军杨倩、谷爱凌,她们成功的背后也离不开父母的逼迫。
生活不会偏爱一个不劳而获的人,也不会辜负每一个努力进取的人。
每个孩子都是有潜力的,关键在于家长能不能激发他的潜力。
他们就像在冬夜里深埋的一粒粒种子,当你给予了它足够的阳光和雨露后,就会破土而出,向阳生长,绽放出最绚烂的人生。
在孩子年幼时的“逼迫”,从来都不是不在乎、不关心他,而是为了让他懂得坚持的意义。
被逼迫的孩子的童年是辛苦和忙碌的,但他以后的路无疑是轻松的,因为在逼迫中,孩子已经变得如此优秀。
最好的教育是“收放自如”
孩子尚且年幼时,逼他一把是为了帮助他建立兴趣,拥有更好的未来。但是所有事一旦走向极端,就脱离了初心。
父母爱之子,则为之计深远。
从孩子尚未出生开展胎教起,父母就对孩子寄予了无限的期望,希望他快快乐乐健康长大,希望他学业有成金榜题名,希望他平安喜乐顺遂无虞。
于是乎,父母把自己踩过的坑、掉过的井、吃过的苦、一路走来的经验与教训,一股脑地全塞给孩子,却忽略了还是是否理解。
他们选择以错误的方式,用“为你好”的口号,逼迫孩子,不仅得不到效果,还可能适得其反。
就像放风筝一样,线放得太松,高而不稳;线绷得太紧,迟早会断,只有控制好收放的力道,风筝才能飞得又高又稳。
教育也是如此,最好的教育应该是收放自如,在该逼的事情上不退让,在该放的事情上不紧抓。
“逼”孩子养成一项兴趣爱好
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但真正能数十年如一日,失败也不放弃的人太少了。尤其是不够成熟、容易被外界诱惑的孩子,总是三分钟的热度,这就需要家长发挥作用。
当孩子对某个技能表现出兴趣或者天赋时,要好好跟孩子沟通,确认他是不是真的想学,告诉他选择了就一定要坚持下去。
在确定之后,即使他生出了厌烦和挫败感,也要“逼”他坚持下去,帮助孩子找到最初的动力。
只有这样,孩子在多年之后,才不会因为当年的轻易放弃而抱憾。
2.“逼”孩子掌握自主学习能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要逼迫的是让孩子掌握学习的方式,用正确的方法孩子才能体验到学习的乐趣。而如果感受不到学习乐趣,只是因为家长、老师要求而学习的孩子,即使学习成绩非常好,也不会有长远的未来。
因为他们只是被迫学习,当其逃离被约束的环境时,很容易被花花世界迷了眼睛,堕落深渊。
我们需要逼迫孩子养成阅读的能力,阅读能力包括专注力、理解力和表达力,除此之外,爱阅读的孩子会有一种向外部探索、渴求新知的欲望,促使其不断学习,最终变成一个优秀的人。
只有引导孩子体会知识的魅力,掌握自主学习的能力,才能让他无论在任何环境,都求知若渴,不断地学习提升自己,变成一个优秀的人。
3.“逼”孩子培养良好习惯
上学时,教室里一般都会有威廉·詹姆士的这句话“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这句话展现的就是习惯的重要性。
习惯的力量是要放到时间轴去看的,不良的习惯会一点点的蚕食孩子,使孩子偏离正轨、不务正业,而且永远不要指望一个从小随心所欲、懒散拖延的孩子,长大后一下子变得勤快懂事。
而良好习惯则恰恰相反,会帮助他踏上正轨,一路光明。
但与它所能发挥的作用成反比的是,培养好习惯的过程异常艰难,不仅需要长期的坚持与韧性,还会面临无数的诱惑与放弃。
因此,家长一定要注意从小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并及时引导和督促孩子坚持下去,帮助孩子成为一个更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