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材拓展,叙事创新,多类型叠加的先锋式青春剧丨《机智的上半场》主创专访原创GuDuo骨朵编辑部骨朵网络影视
文│霜绛
故事发生在雾气弥漫的山城里,四位传媒大学的女大学生在号女生宿舍不期而遇。女孩们个性鲜明,一个是恋爱脑的学霸、一个是乐于管事儿的“大姐”、一个自带公主病、一个是高颜值富二代,性格迥异的她们各自心里都有着一个不为人知的隐秘角落,出于家庭或是无疾而终的爱情。未来24集的主题大学生活就在这样各怀心事、矛盾重重的相遇中拉开了序幕。
“和解”是这个青春故事的关键词,一张便利贴就能够把年轻女孩们的是非恩怨全然消弭,却也能在下一秒“战火再起”,四个女孩就在这样你来我往的交手中与彼此和解,也带着剧外的无数同龄人一起,与自己和解。《机智的上半场》创新性的以话题+单元的叙事方式将女性视角下的青春成长故事娓娓道来,在“小框架”的内容里解读着属于一个群体的“大情怀”。
剧集表现不负厚望,作为一部轻体量的青春剧,在大剧霸屏的暑期档,《机智的上半场》以“高设定”突围而出,热度斐然。从口碑方面可以看到,观众对这部剧的正向评价在剧情、道具、场景、演员、CP感等等多个层面都有分布,很多观众在剧评中一半写角色,一半写自己,剧集内容所引发的社会价值正在孵化。
热播之际,骨朵采访了《机智的上半场》的制片人张博和导演黎志,希望能在主创的解读中窥得一部先锋式青春剧的创作密码。
正如张博所说,“这个剧的主题意义很深刻,它可以把故事讲得往前走那么小半步,让更多的年轻人能感知到一些正向的价值观,能获得一些正向能量的吸取,这对我们来讲是比较有意义的事。”
主题先行
基于社会真实的创作初衷
《机智的上半场》选择了单元、话题与群像相结合的叙事方式,单集一个主题,以某一个角色视角为主线讲述她的故事,对于这种呈现方式,黎志表示,“我们每一集都有一个相对封闭的叙事特点,在这一集里头有一个故事比较完整的起承转合,所以这部剧它既有一个从大一到大四线性的时间顺序,等于时间推演,其中主人公的成长也是一条暗线。”在大的时间轴上,要用每个单元的小故事去串联,在小故事中,要看到人物关系的变化,又要看到每一个个体的成长,同时还要看到独立的时间,“这个在整个创作过程中是一个比较困难的,或者说是比较高的技术指标的要求。”
每一个小故事都有一个主题,这些主题跳出了青春、偶像感的局限,将着眼点落在更深层次的思考之中,诸如“边界感”“新闻真实性”等一些社会现象、人生价值、媒介属性等等具有一定教育意义的主题,单元剧情则是在这样的主题下进行延伸的。
黎志表示,“我们会去思考大一到大四每一个学年大概会有的一个成长话题,或是可能基于某个曾经的真实新闻事件,我们从中得到一些灵感来进行戏剧性的编制。因为我们希望能把这个主题尽量做到深刻一点,所以一开始就定下来了‘主题先行’的这么一个模式,它自然而然就成了一个单元形式的剧。”
与这种“现实转化”一脉相承的,是人设的塑造,以宿舍的四位女孩为例,她们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家庭背景,家庭又塑造出不同的行事作风和性格特征,最终衍生为截然不同的价值观。而就是这个被戏剧化的女生宿舍,却好像在每一所大学里都真实存在着,住在里面的每一个人都能在身边找到原型。
据黎志介绍,“编剧团队采访了不少的95后,也就是跟具体的角色年龄相仿的女孩的方方面面,从他们大学时期的个体经历,到原生家庭,到一些他们此时此刻的世界观、价值观等对于很多事情的一些理解和判断。我们还是做了很多的调研工作,去试图找到一些有趣的或者有代表性的案例,来作用到剧本和人物的塑造里。”
在主创看来,他们希望角色能够各自拥有自己鲜明的特征跟个性,可以在这样一个群像戏里尽可能看到青春丰富的面貌以及成长各种可能性,甚至部分角色的某些点或许不是大多数人共有的,是相对的“异类”,但是在剧中他们同样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