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发展遵从所谓的标准人生时间轴,还是按

00:25

▼以下的冷芸时尚圈讨论是就行业问题的讨论及总结。这些分享属于集体智慧的结晶。(它们并不代表冷芸个人观点)。希望通过此种方式能让更多行业人士受益!

一、社会时钟:社会眼中的个体

人生节律是一种良性建议吗?

1.焦虑:春节“催婚”背后的婚恋时钟

不知道大家在此之前有没有听说过社会时钟概念?社会时钟(socialclock)是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基本定义是“个体生命中主要里程碑的心理时钟”,由美国心理学家伯尼斯·纽加滕在年提出。其实它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比较典型的例子如“大龄剩女”这个说法其实就包含了社会对女性婚育年龄的某种期望。我感觉上一代的社会时钟特别着急,比如年轻人被逼婚,逼着找工作。很多家长把逼婚称之为"自己的人生任务",其实就是在不顾一切的加速实现自己的对别人的人生期望。但随着时代发展,传统婚育观在逐渐改变,越来越多的女性更重视个人成长,越来越多的女性在挣脱这种期望的束缚。晚婚晚育或丁克等成了热门选项。而正是在新老观念的碰撞之中,新生代的“婚恋焦虑”问题越发突出。

对此问题,芸友刘中睿引用了一段人民资讯的内容“不论是催婚还是反催婚,新生代“婚恋难”都急需缓解。《-中国男女婚恋观报告——70后-00后“三观”洞察》报告显示:作为婚恋市场中承上启下的一代,90后婚恋焦虑最严重。“婚恋难”的现象在乡镇中更为严峻,下半年,我国多地进行的农村青年群体婚恋调研结果显示,乡村青年结婚率较过往明显下降。”(引用自人民资讯-01-20)

和匆促完婚相对应,个人价值观如果处在混乱状态,其实并不适合维持婚姻和养育小孩。很多人原生家庭教育中产生的问题会伴随自己一生,从某种角度来说,为人父母其实需要一张无形的“上岗证”。我个人认为婚姻的目的不是为了“凑合”,一定是先考察对方人品如何,在自己生活中是否有足够的价值,占据足够重要的地位才会考虑结婚。如果我一个人的生活也非常自洽,那么可能我也不会强求多一个人融入我的生活。我相信现在很多人都认可这一点:没有对象绝对不是衡量自己的魅力和价值的唯一尺度。

伴随着这种婚恋时钟而来的是前一阶段的学业焦虑,比如希望自己能再早点上学,这样读完研究生后自己的年纪就不会那么大。一般来说,读完本科22岁,读完研究生24或25岁,如果要读完博士,年龄就快30了,处在这个年龄到段的女孩所要面临的来自社会的压力和舆论更大,以至于有的家长会不支持孩子读博。这种种背后都是社会时钟所引导的外界压力。

2.断层:跳级和Gapyear之我见

我认为在20-30岁的这段时间非常宝贵,提前完成学业至少可以使自身的试错成本大大降低了。我有个朋友在中科大少年班,他高二就去上学了,研究生也提前去上学,相当于领跑两年。时间上的领跑是否一定意味着人生路上的领先?

提到跳级,不知道大家有没有


转载请注明:http://www.dberzdwt.com/asczyj/5340.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35881号-15